阿里云服务器
当前位置: 首页 > 科技
科技 山东地方网 2024-02-28 504浏览

“啃硬骨头”攻关盐碱地 湛江走出多赢新路

让农民愿意流转,让企业敢于开发,让土地充分活起来……

“活了这么多年,从来没见过这块地这么干过。”湛江市徐闻县南山镇南山村与二桥村交界处一块约1100亩的盐碱地,开荒不到一年已种上了三造水稻,目前又全部种上玉米、南瓜。看到昔日“泡水地”慢慢变良田,村里六七十岁的老人无不佩服点赞。

在湛江市农业农村局和当地政府的大力推动下,目前二桥村委会港头村一块约400亩的“泡水”盐碱地和海安镇坑仔村一块300多亩的盐碱地也将“动手术”改造为良田。

政府指导并提供完善基础设施服务,企业负责技术攻关、经营,农户参与流转、就业……新快报记者从湛江市农业农村局获悉,在攻关盐碱地方面,让农民愿意流转,让企业敢于开发,让土地充分活起来,湛江以“啃硬骨头”的精神,成功走出了一条多赢、可行的道路。

攻坚拓荒

千亩海水浸泡地变良田

徐闻县南山镇南山村、二桥村是沿海村,因为近海,每年台风、天文潮等恶劣气象频发,靠海的耕地饱受海水倒灌浸泡之苦。位于两条村交界处的1100亩耕地,因为种植难度大、产出少,村民们慢慢丧失信心,导致土地撂荒20多年,变成了沼泽地。

粮食安全是“国之大者”,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,如何推动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,守护粮食安全摆在了湛江市、徐闻县和南山镇各级政府的案台上。南山镇镇长王建星告诉新快报记者,2022年,在湛江市农业农村局的指导下,镇政府找到了广东省袁稻种植技术开发有限公司(下称“袁稻公司”)负责人吴尚儒,希望其协助破解盐碱地复耕复种的难题。

然而,作为一辈子从事农业工作的高级农艺师,吴尚儒当时看到这片撂荒地后也吓住了,“全片都是两米多高的海草,地面水很深,地表还有很多大小不一的石头,完全不知道泥土是什么状况,田没有、道路也没有,开垦难度非常大。”吴尚儒告诉记者。

“当时我们镇里约有7300亩撂荒地,而这一块连片面积较大,涉及3个行政村8个自然村,农田水利和交通设施都比较差,群众也不愿意流转,我们决定把这里作为突破口综合开发利用。”王建星说,在南山镇党委、政府的大力推动下,二桥、南山村党员带头流转土地,多方动员群众,将撂荒地全部流转了出来。

沼泽地的开垦难度到底有多大?据袁稻公司介绍,在南山镇党委、政府的支持下,施工团队把无数块石头用人工拉网式方式寻出,能搬走则搬走,不能搬就用挖机挖地深埋。经过几个月的奋战,挖通了几公里长的排水沟,修建了几公里长的机耕路。在挖沟排水过程中,挖机无数次遭遇沼泽沉机,严重时水淹全机,经常请外机救援到深夜一两点钟,导致很多挖机都不敢来。吴尚儒说,在耕地翻地的过程中,从广东到广西,公司请来了15批次的拖拉机队伍,开工后都因为没法耕耙而离开,后来改用小型挖机挖掘整地,最终也因沼泽过深离开了。“在开挖水沟过程中,由于泥土泥泞,我们只能铺上一层一二十厘米的泥土,等晒干后再铺上一层,就是这样一层层来挖铺才完成了这块地的复垦开发工作,至今仍有一小块海水倒灌的田等待进一步攻关利用。”吴尚儒说,整体算下来,公司已投入了280多万元。

技术改良

三造水稻一造玉米创效益

经过海水长期浸泡,盐碱地如何才能适应作物生长?吴尚儒透露说,首先,必须阻断海水倒灌,才能避免土地再度盐碱化。为此,公司请人24小时监控管理,一发现海水涨潮就上闸,海水退潮就开闸。其次,对土地逐步进行淡化技术改良。

日前,记者来到这块复耕后的盐碱地看到,大约700亩土地已种上玉米,田里还育有部分玉米苗准备补种。在一些稻田里,耙田机轰隆隆地来回运转,把田里的稻谷头、板结的土块等一起打碎、铺好,还田淡化土壤。从2023年3月份至今,这片土地已种上了三造水稻,试验成果很好。“早造种植国家超级水稻120天加再生稻60天,晚造种植优质富硒米水稻大概108天,剩下还能种植一造玉米,一年每亩收益超过两千元。”吴尚儒说。

撂荒了20多年的盐碱地之所以能从荒地变良田,除了引进懂技术、有实力、肯拼搏的企业外,王建星认为还有几个关键因素值得借鉴,首先是利用好“农民连续两年将土地撂荒,政府有权收回土地”的政策,再加上广泛做通群众思想工作,将土地充分流转出来成片开发利用。其次,政府必须做好服务,在这次开发中,南山镇投入约200万元驻镇帮镇扶村资金修好了水利设施,同时与企业签订合同,即开发成功后首三年免租,第四年起每年每亩400元并逐年递增100元至每年每亩800元封顶,10年后还能在同等价位下优先承租。这样就能大大减轻企业负担,让企业敢于投入大量资金、精力开发。同时,企业要优先聘请当地村民就业。

新快报记者采访当天,有几十名附近的村民正在田里工作。“我以前在外地从事餐饮业,想不到现在在家附近也能上班了。看到荒了这么多年的土地能种上庄稼,真开心。”一位正在种玉米的阿姨介绍,在这里工作每天有160元收入,还能兼顾家庭,很满足。袁稻公司介绍说,公司一年付出劳动报酬就达130万元,用工的高峰期最多有两三百人。从单打独斗变成了“赚地租+打工就业”获得更多收益,这也是为什么农民们愿意流转土地的重要原因。

经验推广

为更多盐碱地开发利用提供借鉴

这1100亩盐碱地的成功改造利用,让湛江市农业农村局、徐闻县南山镇和袁稻公司找到了一条破解土地盐碱化的“光明大道”。日前,在湛江市农业农村局的推动下,袁稻公司再签下两份合同,准备对南山镇二桥村、海安镇坑仔村两块未开发的盐碱地进行攻坚改造利用。

下午退潮时分,一大片农田仍被浸泡犹如水塘,茫茫一片海草比人还高……这就是南山镇二桥村港头自然村约400亩有待开发的盐碱地的现状。吴尚儒表示,公司正在大力攻坚,而开发方式和合作模式跟以前一样。

在徐闻县海安镇坑仔村一片300多亩的盐碱地记者看到,田垄、道路都比较齐备,当地干部反映其撂荒的主要原因是流经此地的大肚港通向大海,一涨潮就容易发生海水倒灌,这两年村民虽尝试种植水稻,但因为咸度过大、产量不高而积极性不高。对此,吴尚儒经过现场仔细调研后决定,由袁稻公司从技术上协助村集体进行攻关,“一般农作物对土地的要求只有几十厘米深,我们在技术上用淡水加化学元素浸泡一个周期后,把浸泡后的盐碱排出去,再用回淡水就基本没问题了。”吴尚儒透露说。

同时湛江市农业农村局已要求海安镇、坑仔村增强紧迫感,加大流转和引进合作方的力度,“相信很快就能把这块撂荒地利用起来。”湛江市农业农村局扶贫规划科科长陈碧泉说。

资料显示,湛江盐碱地面积近50万亩。“政府+企业+村集体+农户”合作,阻断海水、淡化土地、种优质稻……湛江对难治盐碱地“啃硬骨头”的攻坚模式,对于保障耕地面积,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,实现“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”“端牢中国饭碗”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,同时也为全省推进盐碱地复耕复种提供了一条可复制、可借鉴、可推广的经验。

■采写:新快报记者 曾贵真 通讯员 陈碧泉

湛江市 新浪众测 新浪众测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

“掌”握科技鲜闻 (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)

相关新闻
山东地方网

山东地方网10000+篇文章

站点 微博

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山东地方网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

返回列表

拓展阅读

阿里云服务器

Copyright 2003-2024 by 山东地方网 shd.zhxinw.cn All Right Reserved.   版权所有